未来景色

在21世纪之初,向全人类,也就是向科技界,提出了地球究竟有多大承载能力的问题,对此科技界自工业时代来临之后首次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回答。其中,气候变化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所谓“全球变暖”业已成为了全球整个科技界的共识,而关于这种现象的环境原因(大气中某些气体和悬浮微粒的浓度增加,地球上森林面积的大幅减少等)其责任应归咎于人类活动。
显然,这些原因可直接归咎为基于工业化商品生产的经济模式的某些系统效应,而在最近几年,这种现象经历了全球扩散而涉及到很多人口稠密的国家,以至于在短时间内被认定为仍处于发展中。因此,迅速朝着环境可持续并在全球层面上向另一种不同经济模式过渡的前景仍是极其遥远的。假如全球变暖的根源是自然原因而且都得到一一证实的话,凭我们掌握的技术,即便是最先进的技术,仍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阻止全球变暖效应。
尽管目前的认识如此,但是,仍然需要精选目前商品生产活动中所用的能源,力求遏制可能控制的环境失衡因素的作用。这就需要采取一些必然措施来控制涉及工业化国家的行动,譬如减少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消耗。然而,保护我们星球的主要力量应来自那些国民正逐渐赞成或享受着类似于西方国家福利条件一样的国家。
就是说,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例如以国土规划和能源管理而论,不可能将这一部分独特的财富,原封不动地留给地球上的人们。在这种背景下,推出了由丹麦建筑中心赞助的并与格陵兰政府当局紧密合作的多学科研究项目“未来的格陵兰”。

RCI 11_13_Vis_6

选择格陵兰的理由
虽然处于北半球最高纬度的位置,但这个北美大陆上的大岛却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特点。然而这个潜在的巨大宝库却面临着独特的人口和气候形势:人口主要沿海岸聚居在南方和西南方,沐浴在来自北美大陆的和风中。冬季,北方和内陆地区的气温低于-60℃。
因此,格陵兰实际上是一个人烟稀少且大部分地区不宜居住的国家,缺少基础设施和显著的经济活动,但是却蕴藏着巨量的天然战略资源。并且该地区正位列全球变暖诱发的最揪心现象的中心之一,北极冰盖的融化极快地加速了全球区域的变暖。
除了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人口条件以外,同时考虑到因矿产资源而致使当地新兴民主政治发展过快而面临的风险,迄今所述的架构可能比较容易适应于发展中国家。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格陵兰基于一系列项目方案来增加人均收入,已经制定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其中包括采用可持续方式专门培植当地资源的项目(设计:TNT Nuuk, Elkiær+Ebbeskov Architects),从城市居住区的认证开始做起,目标是实现一种开放的、自觉的新民族文化。在格陵兰,维持现状是不可选的做法。
建筑形式
北极地区的住宅建筑首先应当保护居民免受严寒(在首府努克,1月份平均温度为-10.5℃,7月份平均温度为7.7℃)和恶劣天气(大雪、强风、水密和气密)的影响,而且还在劳动力不足、建筑工具容易找到的情况下,无需使用重型设备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因此,建筑构件应该轻量化,而且易于运输和搬运。
因有可能在地面上的架空结构上施工,极大地便利了工地作业。利用钢支撑支柱结构和木板铺面构成通道和平台,从而形成了住宅建造的第一阶段,在此基础上能够布置居住、建造及适当隔离所必需的技术系统(饮用水管网、排水管网、电路系统等)。
建筑构件(结构骨架、一层和二层外壳包覆等)的种类有所限制,但是构件都是按照模块化原则设计,以便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组合:独栋住宅,双拼住宅,联排住宅,组团住宅,带共享空间的共同住宅等等。承重结构完全由预制木件构成,构成主骨架的网格桁架(间距210mm),由叠梁构成的水平结构(断面410x50mm)及多层防水饰面板。
包覆外壳为两个倾斜45°的坡面,构成一个棚屋状屋顶:由透光度不同的叠合聚碳酸酯板(厚度2.5mm)和太阳能集热系统构成,全部支撑在木头横梁(100x50mm)上;在屋顶上沿着坡面设置开启式或固定式双层玻璃的天窗和窗户。在一层外壳与二层外壳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空隙,于是,便形成了具有恒温状态的缓冲空间(冬季平均温度10~15℃),等于给房屋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故可在室内开展各种家居活动。
按照斯堪的内维亚居住传统,住宅居室全由木材预制或按需求单独制作的平行六面体构成。这些房间的paqibiq相互可以叠置和衔接,并按公寓的基本功能配备和布置:厨房和餐厅,起居室和卧室,洗手间,储藏室和水暖电间等等。这些paqibiq构件是按照在严酷的北极冬季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北极夏季的自然照明时段而设计的。Paqibiq构件借助用海藻制品形成的隔热层获得合适的保温,还能从一层外壳中突出,以作为入口或在厨房与水暖电间之间留出几间房间,可以直接眺望外界。
虽然气候严酷,但是建筑物的热质量小、双层外壳的高保温性能和空调房间的大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暖需求。设备系统极其简单,而且全部立足于可再生能源:
— 光伏组件。在整个夏季,光伏组件会将多余的电力供给电网,其作用对于满足北极长夜期间的用电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 一台热泵,由深埋150~200m的地热探头供给热能。 该泵向 paqibiq 房间内的辐射地板供热并生产卫浴热水;
— 一台配备余热回收的通风装置。

RCI 11_13_Vis_7

城市互联
外部地区的来访和岛内各处的联系构成了格陵兰国家发展必需的前提条件。海冰区域的减小和北极航线的经济便利,使得格陵兰成为了北极地带广袤区域之间旅游交通发展和商务往来的潜在中心之一。
2007年已经实现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开辟大型商船西北航线的可能。此航线由南向北连接港口城市鹿特丹和上海,只需航行16,000km, 而不是现在至少20,000km,既不需经苏伊士运河,也不需走巴拿马运河。现在洲际空中航线只连接到康克鲁斯瓦格(Kangerlussuaq)机场,距离首府努克约300km,多半将优先开发欧洲至北美的贴着北极圈飞行的东西直达航线。旅游的潜力值得关注:如今每年约有16%的旅游者,大约80,000人中途在附近的冰岛停留度假 。
未来运输网的主要枢纽将建在努克(约15,000人口)附近Angisunnguaq岛上的新联运站。这个所谓的机场加港口项目(设计:Bjarke Ingels 集团;Tegnestuen Nuuk)将由一个洲际机场和一个码头港口组成,配备旅客和货物输送设备。将最大限度地利用投资、基础设施组织和项目设计理念这三个方面实行密切整合。
这两个与世界其它地方进行运输交换的系统的终端站可以用符号在平面图中简单表明。港口码头位于低标高位置,主要针对商业物流,有几个集装箱码垛区,旁边有一个工业品区,用于货物处理并通过当地运输公司收集和分发货物。
一幢巨大的直线型大厦通过一条18km长的道路连接大陆,横越货物码头:在其内部设置全部港口和机场服务设施。这个未来派的洲际运输枢纽是按照除供飞机起降以外,还允许沿其各个立面靠泊大型邮轮设计的。飞机跑道设在屋顶上,其坡道允许飞机向位于南面中央的机库移动,那里还建有指挥塔。
说到这个机场加港口的项目,除了纯粹的基础设施之外,还涉及巨大的规模,因而是一个预示着能够恢复一个小城市典型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质量的综合布局模式,其本质优势是可将这种“交流和联系的地方”留在酷烈天气下受保护地区的内部。

RCI 11_13_Vis_9

空间认知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在格陵兰的动态发展和传播,又在实际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情况:从古前至今,领土、气候和环境都迫使当地居民过一种游牧生活,且丹麦的殖民化也呈现出短时期迁移特点,而矿藏资源的开发及工业时代的到来又进一步地引入了内部迁移现象。
总之:人口流动和迁移至今仍是格陵兰固有的一种文化。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对移民有无吸引力,而且还特别取决于对当地一代代新人有无吸引力。
伊卢利萨特(Llulissat)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这是一个市镇,有居民4,500多人,多数人是在 Disko 岛上铁矿关闭时迁移过来的。这个小镇的经济情况相当薄弱,仅仅靠着夏季邮轮过境才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而现在已被选为一系列重视现有社会、文化和生产资源协同作用的典型改革实施地,其目的是按照符合经济学和生态保护观点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形成若干个当地综合社区与旅游者之间交会和交流的场所。
总体规划(设计:KITAA Arkitekter,David Garcia Studio,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规定了建造四大建筑。位于学校附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多用途场所,那里可以聚会,有展示空间和一座图书馆,还有接待年迈居民的寓所,目的是促进代际共享快乐。
在港口附近建起了港口市场,用以满足居民、旅游者的需求。为了应对长期缺少居住者和方便雇佣捕鱼的季节工居留,在该区域还考虑建设一处居住区。
相反,北极中心却确定为要与学生迁移现象作斗争,这种现象减少了这个极地国家的最好资源。这是一个配备了最先进信息技术装备的培训中心,可供高中生和大学生远程学习。除了专供新的冰川学科的活动场所以外,中心内部另外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办公室和旅游者信息中心。
体育广场是一个供传统比赛的露天场地:狩猎,雪橇比赛,钓鱼,溜冰等,这些运动使得各种年龄的居民都会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参与其中。广场位于在市中心,沿一条主干道的两旁建起了不少运动设施,其中有一座多功能健身房,还有一个足球场,并配备了冬季场地保护设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