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助力综合管廊建设步入快车道

近两年,综合管廊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机会,许多设计、施工企业纷纷“摩拳擦掌”,想要在综合管廊的建设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国内拥有综合管廊设计、施工经验的建筑企业并不多,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施工单位,综合管廊的施工难度之大,也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
住建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BIM、GIS等技术在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应用,建立综合管廊集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智能化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服务能力。

h2

综合管廊施工难度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7月,南方突发汛情,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短板,李克强总理在岳阳防汛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各地要针对防汛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下决心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这两大“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的历史欠账。随后,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的号召,制定相应的综合管廊发展规划。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廊已突破1000公里,今年新开工建设规模大约是现有规模的2倍,我国综合管廊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不得不承认,与国外综合管廊建设水平相比较,我国的综合管廊发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受资金短缺、政策法律层面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但随着相关政策推广与PPP模式的加速落地,综合管廊迎来政策春风,建设已箭在弦上。
综合管廊工程是在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实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多种城市地下管线,除市政排水管线外,其余均由各产权单位负责建设和管理。然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管廊建设就会加大设计、施工及后期运维管理的难度。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定》中指出,综合管廊宜建设在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兴建地下铁道、立体交叉等工程地段,以及城市广场或者主要道路的交叉处。同时,施工过程势必会影响当地的交通状况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防水是地下工程面临的普遍问题,有一说法称“十缝九漏”,在综合管廊的细部构造包括施工缝、变形缝、穿墙套管、穿墙螺栓等部位,要充分做好防水措施,施工单位必须给予重视。否则,工程竣工后,出现渗漏现象,相关人员不能随意地刨掘道路对工程进行维修与修补,这将会带来巨大困难。
BIM助力综合管廊建设步入快车道
BIM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综合管廊项目管线排布复杂、施工难点多的问题,并可以应用于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的方方面面。
综合管廊的隐蔽工程众多,以往只能依靠设计人员的主观想象去设计,难道会出现纰漏。BIM软件拥有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可以实现综合管廊廊体任意角度剖切,协助设计人员查看隐蔽工程的空间与结构。另外,综合管廊中管线众多,穿插频繁,管线标高难免会出现碰撞,BIM软件也可以协助设计人员查看各支管的信息和精确测量管道间距离,实现最优的设计方案。
综合管廊一般位于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主要车道,地下施工作业多,施工难度大,故选择合理科学、便捷的施工方案尤为重要。BIM可以通过施工模拟,快速构建包含时间、空间信息的数字模型,直观、精确的反映综合管廊的施工过程。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对管道的运输、施工过程、机械配置等进行预演,确定施工顺序,比较多种方案的可实施性与便捷性,提前暴露出施工方案中的安全隐患与冲突问题,为施工方案的择优提供依据。
此外,建模完成之后,通过结构与机电进行碰撞检查,发现各结构之间的设计矛盾点,并通过BIM软件进行管线综合优化布置。在运维阶段,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实现智能化运维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启城市建设投资新机遇
当前,宏观经济持续低迷,投资增速下滑,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开始逐步转变,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基础建设投资重心出现倾斜,传统式“铁公基”投资力度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而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加大综合管廊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蛛网”和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而且对于保障城市安全、改善城市面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下综合管廊市场空间巨大,据业内专家测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1万亿元的投资。
随着综合管廊加速建设,BIM技术将给综合管廊项目精细化管理带来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撑,突破以往传统项目管理技术手段的瓶颈,带来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甚至是行业管理的革命。
(来源:中华建筑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