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适的建筑物

Aussersihl 旧街区位于苏黎世 Altstadt 附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许多出版社、印刷厂和图片社进驻,留下了这个都市街区发展的历史足迹。其中,Tamedia 公司是一家传统报刊的出版公司,成立日期可追溯到1893年,目前是瑞士联邦传媒领域中经营纸质传媒(报纸、期刊杂志等)和其它传媒(电台、电视、互联网)的最重要集团之一。
集团公司总部现在占据着锡河河畔一座三角形独立街区。新大楼于2013年7月正式落成,此后集团公司的各种业务都集中于此。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承担了整个设计,其设计思维以特别看重建筑物的可持续性而出名,为此最近还荣获了2014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1
空间和功能
Tamedia 公司新大楼为一幢平行六面体建筑(约38m x18m,高26.3m),建筑主轴朝向南北向,西侧紧邻一幢小楼,与街区建筑围墙相接。
该项目(总面积8,905m2,建筑体积39,085m3)极其尊重城市形象:回溯30年,先取得原有建筑的建筑蓝图,然后于2011年初拆除原有建筑,调整四周立面,包括大倾角屋顶,而这种结构在当地的建筑传统中常用作复折屋顶。
内部结构的功能和分配简单高效,从底层的入口门厅(双高门厅)起开始区划,门厅与项目地块的北顶点相对应,构成了整个出版公司综合大楼的主入口。
在接待室的左侧为后勤办公室,一进入侧廊道,便可看到多功能空间(会堂)和休息区沿东立面分布,与公共连接区的沟通借助于一条通道,而后者又通向一些服务区。多功能区中划出了一小块带厨房的区域,并在夹楼中安排了一些支持空间。在门厅对侧,可以看到大楼垂直连接的主节点和一个可从马路独立进入的商务空间。
每层楼按两组分布以下十间房间:每个套间有一间开室和一间闭室,其余为过渡空间,在南侧大楼旁还设置了安全楼梯和一系列坡道,借助开放式楼梯平台,连接不同的办公室。
屋顶为一个纵长平台,由坡面提供遮阳;平台上容纳了一部分设备中心。技术井紧靠新大楼南侧已有建筑的实心墙体,目的是实施加高工程。一条直接通道穿过支持房间,连接新大楼的四个楼层和屋顶层及加高楼层。后者顶楼的特点在于其曲面屋顶 ,而且布置了两个侧阳台。
新总部大楼24个月建成:如今已经入住了一些主流报纸的编辑部,其中包括法国的《20分钟》和瑞士的《每日导报》。考虑到有两层加高楼层(超过1,518m2),办公大楼为480家编辑部及其合作者平均每一家提供12.5m2办公面积,另外还有1,000家单位已在邻近的其它楼宇中办公。
有效性和适当性
大楼结构的特色在于建筑外壳完全透明,不仅外立面透明,而且屋顶坡面也透明,不禁使人联想起信息世界的特征。同时,立面设计揭示出建筑结构的一致性和牢固性没有丝毫浪费,立面由金属格栅支撑,而楼内支承结构全部采用层压木制作。
对 Tamedia 新大楼所作设计方案的选择反映了当代最著名、最富想象力的景观设计师坂茂提出的全部设计原则,通过严密研究设计方案的实质,从方案实施能力着手,揭示每项建筑工程内涵,避免只通过可识别的“签名”重复被人们过多采纳的建筑风格。
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坂茂解释道:“我从来不会设计一种形状,然后将一些功能填进去。相反,我特别关注设计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并从各种方案中优先选择功能更强且更经济的方案。每个项目都需要研究最适当的建筑技术。我不是某几种材料的拥护者,我相信所有材料都可以用,只要适用于方案而无危害便可。”
在这种场合,使用木材这种本质上具备可持续性的材料,首先满足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的要求,无论从瑞士标准来看,还是从客户的愿望来讲,总体结果都没有明显偏离与传统型等效的建筑。这幢 Tamedia 总部大楼只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
建筑结构
新大楼建造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容纳了一些仓库和大部分技术中心并承载着立面的支撑结构,从技术角度和整个项目的美学观点来看,这是最有意义的创新。
结构理念的构思源自对应用于日本神道教庙宇和茶道馆建筑的“宫大工”和“数奇屋大工”作坊的日本传统木工技艺的重新思考。
这涉及了静定条件下的木构件的加工和组装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接头的三维模拟得到的,因而既不使用金属连接件(木结构生产商在形成大梁与立柱之间节点通常采用的螺栓夹板、加强铆钉、拉杆等) 也不采用胶水,唯一例外就是安装檩条等构件。
于是,诸多结构采用原产于奥地利森林的层压云杉木板预制的特殊的连续构件(柱子高约21m,横梁长约17.4m),在工地现场组装,做成8扇大门构架,从而构成了整幢建筑的主要骨架。
标准三维节点由支柱、主横梁和纵梁构成:每一个立柱支撑一对横梁:按照钩卡接点位置,加宽截面尺寸,形成一种关节,可使第二组构件支承在第一组构件上。
在节点中央开了一个椭圆形孔,孔中插入同形状的接头,藉此实现立柱与横梁嵌入榫合,在钩卡(外卡)端部配备这种结构,这样可以让横梁一直在榫孔(内卡)中插到头,而在第二根横梁的头部实现联接固定。这种施工方法有可能通过利用数控机床以三维方式加工构件来实现,也可用于制作具有加劲作用的木质横档,并将这些工件加工出适当的外形。
从靠近相邻建筑的南大门起,组装结构骨架,按6.8m间距,一直到组装好最后一扇大门,而这些构件相互依靠,支承着两个最短的立面(北立面和西立面)。
全透明外立面
大楼外立面全部采用金属和玻璃制作:采用简单且模块化设计,使立面获得全面骨架支撑。在马路上和内部业务活动区都能感知到整个建筑外壳的高度透明,天然光线淹没了所有工作环境。
幕墙立面结构由型钢支承,一直延伸到楼板的纵向边缘或直接延伸至木立柱。窗框和横档采用断桥隔热 铝材制作,支承着中空镜子玻璃。以下为外壳固定部分的技术性能:
–  总导热率U = 1.0 W/m2K;
–  中空玻璃导热率Ug = 0,6 W/m2K;
–  太阳能因子G = 35%;
–  透光率LT = 62%;
–  隔音效果RW = 46dB;
沿东立面11个窗洞框架(最大尺寸4.70 x 6.80m)是专为此项目研制的,在实验室里作为样品试验了很长时间。这是一个组合式窗户系统,由断桥隔热铝合金窗框和单层中空玻璃构成,利用电动机构操纵窗户移动开闭。在开启位置时,每扇窗户移上而缩入特制的窗匣之中。这些窗户的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  导热率Uf = 1.6 W/m2K;
–  确认无结露;
–  隔音效果RW =36dB;
–  气密性:4级(600Pa);
–  水密性:9A级(600Pa)。
所有透明立面采用外部遮帘实现遮阳,这些布帘能够卷起,具有高抗风特性,利用自动控制系统操作。甚至屋顶面也完全透明,屋顶坡面采用铝合金框架,不可开启(倾角45°),利用设置在铝合金箱内的水平固定遮阳板保护,玻璃板的遮阳功效得到了三维模拟的验证。
空调系统
对于苏黎世的 Tamedia 新大楼,可以按三个主要的子系统考虑建造地上部分:高层结构、建筑外壳和技术装备。只采用木材建造结构子系统是与建筑能源战略相一致的选择,可以达到进一步稳定内部温度条件的目标,从而使室内环境获得满意的热舒适度。
只使用云杉木料(约有1,400件预制件,合计2,000m3),实际上是利用了这种材料的某些物理特性:
– 高比热(c~ 2.7kJ/kgK),此特性也源自木材的天然吸湿性,在典型的环境条件下(T=10÷30°C; RH=50÷60%),含水量为9% ~ 11%;
– 热渗透深度浅(b ~500Ws1/2/m2K),即这种材料能够释放积聚的热量,这一性能使得构件表面温度非常类似使用木结构的环境温度。
为了增加大楼的总质量,在楼板内部的托梁间隙内填充砂子。
空调系统在冬夏两季运行:连接一台热泵(275kWf;236kWt),以地下水换热(约1,600L/h),利用一个小型蓄热水箱供给水暖回路,并使与自然温度相差±3°C的水回流。
传热流体介质(温度在18°C~35°C之间变化)被分配给由微孔金属板(彩涂铝板,铜管)制成的辐射吊顶,吊顶配备了吸声垫,后者还起着支承其它技术网络的作用(人工照明、消防等)。
低速分配空气,借助于直线型暖风机将冷暖风送向玻璃幕墙和铺着天然纤维地毯地面上的环形风口。除了满足高标准的降噪要求之外,这种系统还能实现室内空气的高效均匀分配。
工作区的排风引入整个东幕墙后面的缓冲空间,而排风对于大楼内的微气候调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空气继续在一个中介空间流通,向户外开放,在幕墙与楼内区域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调节带,加快了温度分布平衡。当然,在缓冲空间内,允许气候波动幅度超过工作空间。
人工通风系统由4个空气处理机组构成,专用于:
–  办公区(23,500m3/h,带圆形转子的余热回收装置效率80%);
–  会堂(8,500m3/h),配同样的余热回收装置;
–  缓冲空间内的空气循环(23,500m3/h),无余热回收;
–  技术维修间(5,800m3/h),配高效板式换热器(76%)。
将辐射吊顶与向上送风相结合是2001年建造 Tamedia Medienhaus 大楼时就获得应用的空调解决方案,后者所在位置匹对 Tamedia 新总部大楼,而这种方案也获得了公司雇员的高度赞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